香港回归一周年前夕。由5所大学、45间中学的五百名校长和师生组成的“中华历史文化教育交流团”,前往北京同首都的教育界同行开展参观学习交流活动,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。
当我告诉爸爸我也是“交流团”的一名成员时,爸爸非常高兴。他一高兴话就多了。家父长期喜爱阅读和写作,常在报上发表文章。记得他是在1992年加入深圳作家协会。平时在家爸爸不多说话。但使他高兴的事一旦发生,他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。
我在1996年毕业于澳洲悉尼新威尔斯大学后,返回香港在一间中学当教员。
爸爸见我从澳大利亚回港后天天看的那份英文日报,看得出他是不大高兴的。在他看来,他的女儿会从这份日报上对祖国有客观公正的认识,是不可能的。因为这份报纸对内地的报道和评论,都是“忧多于喜”。但出于尊重女儿读报的选择,爸爸没有干预过,甚至连暗示一下也没有。爸爸只是希望我这位受西方传媒影响较多的女儿,有机会到内地走走看看问问,内地的实况是“忧多于喜”、“有忧有喜”还是“喜多于忧”,亲自见证最为可信,走马观花亦无妨。北上“交流团”有我一名,良机难得(费用全免),爸爸自然非常高兴。
爸爸一高兴话就多了。启程前的一个晚上,爸爸对我说,香港回归之后,让香港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,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、发展祖国文明的伟大实践,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令人鼓舞的巨变,逐步地有所了解和认识,是非常必要的。你身为教师,这种了解和认识走在学生之前,更加必要是显而易见的。他说来娓娓不倦,聆听着深有感触。
父亲的话还没有说完。他说,你们“交流团”到北京后,会有令你们特别感奋的时刻出现。他这话的意思是,“交流团”将会受到国家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我好奇地问爸爸,作出这种预想的根据是什么呢?爸爸说道理很简单,国家领导人一向关怀香港青少年的成长,香港回归后就更加关心了。“交流团”参与的学校之广,师生之众都很不寻常,受到国家主席的接见并非“奢望”。我听了这个道理,半信半疑。我说,得到教育部门领导人的接见已经足够,不敢有更高的盼望。后来的事实表明,爸爸的“预测”中了。
6月29日上午9时,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,特别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果然到来了。江泽民、钱其琛等国家领导人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步入东大厅。“交流团”全体成员荣幸地同国家主席合照留念,江主席还发表了对香港青少年充满殷切期望的讲话。
我当晚用长途电话把这一爸爸意料中的喜讯告诉他。他在电话中高兴地祝贺我说:“首次上北京就有机会同国家主席一起照相并聆听他的教诲,祝贺你运气奇佳!”
“交流团”的全部活动圆满结束后回到香港,我们每人拿到了一张具有永远纪念价值的同江主席合照的相片。爸爸如获至宝,特地把相片镶进精致的镜框上,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墙上。在他看来,这是金不换的“家光”,每次向客人介绍,他都格外高兴地指点他女儿所站的位置。